吉林外国语大学是吉林省重点高校。学校创办于1995年;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民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2005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通过司法公证,将学校所有资产全部捐献给社会;2007年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省重点高校”;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探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试点单位;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首批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翻译硕士)的培养试点民办高校;2015年成为全国第一所在美国开办孔子学院的民办大学;2016年成为全国唯一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民办大学;2017年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的民办大学,圆满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被吉林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1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吉林外国语大学;2020年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项目(A类);2022年入选吉林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A类);2024年,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确定学校为博士学位“A+”计划培育单位(2024-2026);202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校园。
学校现已成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外事人才的重要基地、吉林省培养“多语种翻译+”人才的摇篮、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示范基地、世界多元文化融合教育中心。
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长春市净月潭旅游风景区,占地面积7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68万平方米。校园内山水环绕的自然气息与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相融合,凸显环境与人文的统一,是一所现代化的“花园式”学校。
学校拥有在校生14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2556人、研究生1501人,外国留学生300多人,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外籍教师65人,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巴西、日本、韩国、埃及、伊朗、印度尼西亚、泰国、蒙古、俄罗斯、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乌克兰等国家。
学校设有高级翻译学院、英语学院、东方语学院、西方语学院、中东欧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传媒学院、教育学院、国际艺术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国际冰雪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体育部等14个教学单位,开设了英语、日语、德语、法语、朝鲜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蒙古语、印度尼西亚语、波斯语、波兰语、捷克语、泰语、塞尔维亚语、匈牙利语、希腊语、乌克兰语、马来语等21个外语语种;拥有翻译、教育、国际中文教育、国际商务、会计、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出版、金融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5个专业领域,涵盖文、经、管、教、法5个学科门类。其中,翻译硕士覆盖英、日、俄、朝、德、法、西、阿、意9个语种。学校开设49个本科专业,涵盖21个外语语种以及文、经、管、教、艺、法、工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双外语”和“小语种+英语+专业”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多语种翻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吉林省培养“多语种翻译+”人才的摇篮。
学校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球村)、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留学基金委“感知中国”实践基地、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2门国家留学基金委“感知中国”微课程,1个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中心,有13个吉林省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群、6个吉林省品牌专业,8个“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5个“十三五”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5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省级以上特色专业数占学校专业总数的三分之一;2个省级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等17个省级研究平台,4个省级示范性特色学院,1个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培育项目,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项目,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校外实践基地;10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吉林省高校名师工作室、3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国家督学1人,国家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1人,吉林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21-2025)、吉林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新文科”建设专家工作组成员(2021-2025)15人,省高级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1人,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人选15人,博士生导师4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24门省级一流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31门省级优秀课、1门省级学科育人示范课、1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目前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本科双学位、本硕连读、硕士双学位等留学项目;获批5个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与德国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合作举办德语专业(翻译方向)、与西班牙卡塔赫纳理工大学合作举办西班牙语专业(企业管理方向)、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合作举办俄语专业(教育方向),与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合作举办朝鲜语专业(教育方向);拥有“中国政府奖学金”“吉林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招生资格;与美国圣彼得大学合作共建美国首家“本土中文教师培养培训中心”;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新泽西州中文教师学会共建“新泽西州中小学中文教育项目”;加入“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中阿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中非大学联盟”“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中俄语言大学联盟”“中国-东盟千校携手计划” 等11个国际大学联盟;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合作共建“俄罗斯研究中心”、与白俄罗斯明斯克国立外国语大学合作共建“白俄罗斯研究中心”、与日本北陆大学合作共建“日本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与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合作共建“韩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等10个国际科研平台。每年接收外国留学生300人左右;每年学生出国出境参加本科双学位和本硕连读等留学项目以及长、短期语言文化交流达800余名,部分专业学生出国比例达到100%。
学校教学设备先进完备,拥有大型综合性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地球村,201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建有非外语专业实验实训中心,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设1950个实验工位,涵盖经济类专业、工商管理、计算机与办公自动化、心理健康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服务于全校各专业的师生,目前共有245门非外语类实验实训课程,支撑49个专业教学,年均培养学生20192人次;建有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世桥大厦,为学生提供“多位矩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多元发展空间。学校有同声传译实验室、机辅翻译实验室、数字化语音室、数字录音室、智慧教室、专业模拟实验室、智慧办公实验室、人工智能应用基础实验室、数智财税协同育人实验室、融合出版实验室、数字艺术创作实验室、茶艺酒水综合实训室、模拟法庭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报告厅以及塑胶运动场、体育馆、室内游泳馆等各类教育教学和文体设施。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设3000多个阅览坐席,全年355天开放,是一所集文献收藏、学习阅览、交流研讨、科学研究、文化休闲为一体,融入现代化、信息化、生态化、国际化元素的开放式图书馆,拥有一流的服务设施和WIFI覆盖的网络环境,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123万册、电子图书240万种,电子期刊73.4万册,中外文数据库46个,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
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走公益性办学道路的办学思想。学校是全国民办高校中第一所坚定地提出公益性办学、不要个人回报的学校,是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进行财产公证的民办高校。
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使吉外成为中华儿女成才走向世界之桥梁,中外文化合璧之桥梁”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办最负责任教育”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学生提供最认真、最负责、最好的教育。学校提出办学要无愧于“家长的信任、学生的时间、社会的关注和教育者的良心”,坚持面向市场、突出特色、苦练内功、强化管理、精品办学、打造品牌。践行“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成才观,坚持德育铸基、智育固本、体育强身、美育浸润、劳育淬炼,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
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将立德树人摆在中心位置,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到事业发展方方面面,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秉持“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的育人理念,构建“一核两翼六维六融”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力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三进”试点,获批全省第二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全国民办高校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将公益办学精神深度嵌入实践育人全过程,在全国最早成立志愿服务管理学院,与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联合建设培训基地,与中央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设立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吉林孵化基地,学生志愿者已成为知名育人品牌。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政精品项目1项,教育部高校思政网4次报道学校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典型经验。获批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吉林省社会组织党建创新示范基地。培养出“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一大批优秀学生。
至今,学校毕业学生4万余名。毕业生凭借思想品德好、专业能力优、敬业精神强、综合素质高等优势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省内高校前列,就业质量不断提高,连续四年受到省教育厅的通报表扬,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荣誉称号。
学校近年来受到国家及省部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高度评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原副委员长彭珮云、顾秀莲、陈至立,民进中央原主席严隽琪、原副主席朱永新,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以及教育部原部长周济、袁贵仁、陈宝生,吉林省委书记黄强、原书记巴音朝鲁,吉林省原省长韩俊等领导,先后莅临学校检查指导工作。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的评估意见为:“这是一所有境界、有品位、有追求、讲究修养、很阳光、很有定力的民办大学,是全国民办高校的旗帜”。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的评估意见为:“有情怀、有担当、有贡献、有水平、有特色、有灵魂、有希望,不愧为我国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在2020年至2025年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榜中,学校均排名第一,实现“六连冠”。
学校坚守政治属性,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办一所社会主义大学;厚植人民属性,始终坚持非营利性办学,致力于办一所百年名校;突出战略属性,始终坚持应用型定位,致力于办一所特色鲜明的外国语大学;坚持精品办学,致力于办一所高水平大学;始终坚持开放办学,致力于办一所国际化大学。目前,学校正聚力二次创业,建设六大高地,朝着建成精品、非营利、应用型、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的目标砥砺前行。未来,学校将逐步实现办学的民主化、法治化、国际化,最终建成百年名校。